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察覺孩子的類型
●無論診斷如何,重要的是實際的支持
要幫助發展障礙孩子拓展能力,周遭的大人要先從發覺孩子的特性開始,而且必須事先理解,孩子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特性,絕對與家庭教育或幼稚園、托兒所的指導無關。
發展障礙的孩子們因腦部構造不同,將來在社會、學校過正常生活,難免會發生不順利的事。就醫學上的診斷名詞而言,這樣的孩子可分為:容易因不易解讀他人 意圖及處境,或難以理解狀況而造成麻煩的「泛自閉症」;容易因難以維持注意力或自我控制而造成麻煩的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」;以及雖無智能上的 問題,但對讀寫或算數等學習很不拿手的「學習障礙(LD)」等等。
接受醫學上的診斷,除了有助於周遭相關人士的共通理解外,也能藉此獲 得福利制度等行政上的支援。只不過,幼兒期通常還不到接受診斷的程度,或者在發展過程中也可能改變狀態。養育孩子是從出生時就開始,今後也將持續下去,因 此父母應牢記的是,並非沒去看醫生就什麼也不做,不管有沒有接受診斷,實際的支持更為重要。
●發展障礙自嬰兒期即存在
大部 分發展障礙的孩子都不是在嬰兒期被診斷出來,如果就這樣放著不管,自然不會有所改善,並影響到日後發展,逐漸出現「令人在意的事」。這些令人在意的事,其 實從嬰兒期就存在了。譬如,運動功能不明顯的遲緩、手握物品方式不健全,或是對於刺激的反應緩慢、生理調控(對冷熱、空腹的感覺)的遲鈍等。即使天生有這 方面的不平衡,父母通常不會在孩子的嬰兒期就察覺,或是多半就這樣在一旁看著;然而天生的不擅長、不平衡並不會自然就變好。若是置之不理,通常隨著年齡增 長,一些不健全的功能複雜化後便會成為問題。
●是自然就懂的類型,還是一一教導才懂的類型?
即使從嬰兒期開始就覺得孩子的 教養不順利,有很多「在意的事」、「擔心的事」,但有不少父母卻因為不想承認的心理,或對「發展障礙」的偏見,本身就拒絕去診斷清楚或積極尋求諮商。只 是,持續負面看待孩子的「個性(體質)」與發展障礙的特性,不僅大人不會花費心思改善狀況、孩子也不會願意努力去學習,甚至可能提高虐兒的風險。
如第11頁的圖示,泛自閉症是連續性地存在於重度自閉症到一般精神狀態者之間的。由於發展障礙與一般精神狀態者之間並沒有清楚的界限,冠上「障礙」一詞 並不代表是全然不同的存在。即使強調「因○○障礙會有怎樣的症狀」、「由於是發展障礙所以無法這樣」等,也解決不了什麼。所謂的障礙就是學習方法不一樣。 既然是學習方法不一樣,那麼思考的重點就在「怎樣的學習方式才是適當的」。
在實際的教養上,有的孩子不須多做任何說明、一個 人就能自然學會,也有的孩子必須經由周遭的人一一教導才學得會。若就此觀點思考,可以想成「這麼說,我們家的孩子就是那種必須一一教導的類型」。因此,所 謂發展障礙是指在教養上下工夫的方式不同,不管是否屬於發展障礙並非問題所在。積極思考「由於孩子是這種類型,所以這樣教才沒問題」,替孩子營造出容易順 利學習的環境才是最重要的。
●孩子的大腦具代償性
幼兒的大腦具有容易對損傷發揮代償作用的特徵。即使腦的某一部分難以發揮 作用,但由於網目狀的神經網絡還在建構中,所以很容易繞道而行。成長至大約5~6歲,人體便開始進行所謂的神經修剪,會修剪掉用不著的路徑,而留下用得著 的網絡;一旦過了10歲,新網絡的建構就會變得困難。即便如此,孩子的大腦修復能力還是比成人好,過了青春期便與成人沒有太大差別。
因 此,即使腦部天生無法順利運作,但靠著繞道而行的機制還是可以順利運作。這也是一般認為幼兒期神經網絡完成前,若能越早開始治療,越容易獲得良好成果的緣 故。就這層意義來看,根據幼兒期與周遭良好互動所建立的基礎,如果能好好細心教導,孩子十分有可能漸漸地學會應該做的事。
●令人困擾的行為是有原因的
一旦理解孩子的特性,接下來就要建立能讓孩子學習適當行為的體制。
在指導具發展障礙的孩子時,周圍大人傾向關注在令人困擾的行為上。這麼一來,結果往往會變成是「斥責這些令人困擾的行為」。若能試著站在孩子的觀點,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做出這些令人困擾的行為,是有其理由的。
舉例來說,由於調適功能不佳,無法長時間保持坐姿,或因難以忍受吵雜聲音,而必須窩在狹窄地方才會覺得安心等等。由於沒人教孩子正確的應對之道,他們自 然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。像這樣令人困擾的行為,背後原因大致可分為四種。尤其當孩子陷於恐慌的混亂狀態時,無論說什麼都無法理解,因此當下要先減少刺激來 穩定他的情緒。總之,在周遭人們的眼中,孩子因為自身理由或錯誤學習所採取的行動,都會變成令人困擾的行為。父母如果不問青紅皂白地責罵這些行為,卻不教 導該採取何種作為才是對的,那麼這些問題行為就不會獲得改善。
教導孩子「與朋友因意見不合而生氣打人之前」、「發現情緒變激動時」做深呼吸,或是覺得有困擾時就叫媽媽。類似這種以「你只是因為不知道作法、記住這些就會做得很好」的教法,顯然會比斥責孩子「給我好好地做」要來得容易成功。
最重要的是,秉持著逐步增加孩子能做好的事、拓展他們會做的事的正向思考,避免一味地負面思考,或只想要消除孩子的問題行為。不要讓小孩有「被強迫去 做」的感覺,而是要他們覺得努力去做是「有趣、愉快的」。如果周圍的大人提出建議,但孩子只覺得「反正我就是不行」,就無法有努力投入的意願。因此,設法 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、讓他們想要「試試看」作為與孩子互動的大前提是很重要的。